核心素養(yǎng)“轉化落實”的三個關鍵問題 二維碼
589
發(fā)表時間:2018-10-02 17:38 核心素養(yǎng)“轉化落實”的三個關鍵問題 郭家海 隨著修訂后的高中新課標的頒布實施,核心素養(yǎng)的中觀、微觀“轉化落實”便推到了我們面前。要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我們就要正視三個關鍵問題。 一、課標與教材:學科化與綜合化 1.學科課標轉化的“縱向貫通”與“橫向相連” 核心素養(yǎng)的實現(xiàn)要借助課程來落實,因此,厘清課程問題是深化教改提升質量的突破口。陶西平教授指出,整體和綜合是課程框架構建的新趨勢。所謂整體,是要打破原有的分學段設計,將各學段打通進行整體設計;綜合則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融合。這就是核心素養(yǎng)轉化的兩鍵點:“縱向貫通”與“橫向相連”。前者指向學科化,后者指向綜合化。 當前高中新修訂的課程標準中,各學科已經根據自身特點,在統(tǒng)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具體規(guī)定出各自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從整體的核心素養(yǎng)轉化為學科的核心要素,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從縱向上說,目前僅是高中這個階段,與小學、初中的“縱向貫通”尚有欠缺,各學科高中新課標修訂稿也只是在學科內就高中學段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作了解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核心素養(yǎng)要素是否完全一樣,內涵是否完全一樣,還不清楚。從橫向上說,“橫向相連”缺乏具有綜合關聯(lián)性的解釋。語文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與英語的“語言能力”、數學的“邏輯推理”與物理的“科學思維”、物理的“實驗探究”與化學的“實驗探究”等學科間的核心素養(yǎng)要素的相互關系也還未說明。核心素養(yǎng)要在我們培養(yǎng)的對象身上顯現(xiàn)出來,不只是一個概念目標,也不只是一個宏觀的二級框架,還是一個“學科—學段—社會”的立體體系,是一個縱橫結合的鏈條。這個體系與鏈條也是我們在全面進入課堂教學與學校日常生活之前就需要建構完善妥帖的。 2.學科教材轉化的“理念轉化”與“上下勾連” 核心素養(yǎng)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一級轉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到教材是二級轉化。在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緊鑼密鼓修訂的同時,各學科的新教材編寫也在醞釀跟進。與學科課程標準一樣,學科教材也存在轉化與勾連的問題。 先說“理念轉化”。相對課標而言,教材是直接面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材料,是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形象化”體現(xiàn)。目前教材編寫的政策是一綱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何做到既集中地反映課標核心素養(yǎng)理念,又各具個性化特色,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從此前不同版本教材使用情況看,不同學科之間的教材、同一學科的不同版本教材、同一版本教材的不同維度,都出現(xiàn)不均衡現(xiàn)象,質量起伏較大。學法指導不僅是新課標三維目標的重點,也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點。有研究表明,在“教材注重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單題上,7套中學語文教材中有3套分別被占比為86%、71%、61%的教師評價為“很差”“較差”和“一般”。這樣的例子還不少,都是理念轉化得不到位,也是新課標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下新教材編寫的挑戰(zhàn)。 再說“上下勾連”?!吧舷鹿催B”是核心素養(yǎng)縱向“綜合性”的一個重要要求,但是有些學科在教材層面一直存在問題,其中仍以語文學科為最。因為語文學科一直以單篇文章為主要編寫模式,即使新課改開始一綱多本,在教材形態(tài)上依然是一種文選形態(tài)。從文選的角度確立教學內容,內容的不確定性就成為這個學科的最大問題。不同的教材可以選取完全不同的課文,同一篇課文也完全可以安排在不同的年級和單元,與課文相關的語文知識、技能、態(tài)度隱性化、飄忽化,導致語文課程內容線索不清、邏輯不強,也就失去了學段之間的“上下勾連”。做不到各學段打通的整體設計,學科內的小綜合都難以構成清晰的邏輯鏈條,更遑論學科間的大綜合? 二、教師與課堂:最后堡壘與主要戰(zhàn)場 1.教師是核心素養(yǎng)轉化落實的“最后堡壘” 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自覺是實現(xiàn)優(yōu)質教育的關鍵點。教師站在教育改革的前線,連接著政策與學生,其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尤其是正確的教學觀及價值觀的形成與塑造,對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與實施的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據此,可以說教師是核心素養(yǎng)轉化落實的“最后堡壘”。十年課改,之所以某些地方流行“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說法,主要原因還是教師的認識不到位。 一線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泛化”。“泛化”就是把什么都當成核心素養(yǎng),是對自己原來所做的事情進行一個新的包裝,改頭換面,簡單歸入新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在21世紀初課改起始階段就出現(xiàn)了“素質教育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的“標簽式”研究,深化核心素養(yǎng)教育,應警惕這種“標簽式”的熱鬧。二是“異化”?!爱惢本褪菍诵乃仞B(yǎng)概念內涵理解的差異,堅持原來的某種錯誤認識,一定要將其說成是核心素養(yǎng)。例如新課程改革開始后,語文教育領域有人認為應試作文也是一種重要的素質,堅持倡導高中要加強應試教育作文研究。這樣異化素質教育的觀念在十年新課改期間不少,在今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時期一時也不會消失。三是“固化”。“固化”就是將核心素養(yǎng)的框架概念模式化、定型化。核心素養(yǎng)是指向與“立德樹人”這個總體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德”有標準,但沒有模式;“人”有個性,更沒有定式。核心素養(yǎng)再落實到每一門學科、每一個教學專題、每一類教學內容乃至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知往可以鑒來,以上問題的梳理主要基于21世紀初開始的新課改中存在的主要情況,并且在今后的深化中難免還會出現(xiàn)。再好的理念都要歸結到教師這里,因此,在開始之際,關注教師認識的一致非常重要。 2.課堂是核心素養(yǎng)轉化落實的“主要戰(zhàn)場” 教師的認識還處于思想層面,最后落實的戰(zhàn)場在教師的每一節(jié)課上。核心素養(yǎng)在歐盟多數國家都引發(fā)了一系列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在具體的實踐中也遇到許多新問題,尤其在學校層面、課堂教學層面如何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以及如何處理跨學科的共同素養(yǎng)和學科專門技能之間關系方面,正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在接下來的推進中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或更新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