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國近代史內容標準分析

 二維碼 134
發(fā)表時間:2018-10-02 18:02

中國近代史內容標準分析


中國近代史共有7個學習主題,依次分析如下。

(一)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這是中國近代史內容標準中的第一個學習主題。確定這一學習主題,體現了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主線與時段性特征相結合的基本思路。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列強不斷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劇,中華民族與外國列強的矛盾日趨激烈,中國人民在國勢日益沉淪中頑強抗爭,這是鴉片戰(zhàn)爭后至20世紀初年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一條鮮明主線,本學習主題就是突出了這一歷史發(fā)展主線,在內容標準的選擇上基本上也是緊緊圍繞這條主線進行取舍。對歷史知識點的選擇進行了大量精簡,以避免面面俱到。與此同時,圍繞著這條歷史發(fā)展主線,對一些知識點的選擇角度也不同于以往,而是根據學習主題而有所側重,如對太平天國運動中抗擊洋槍隊的史實的選取,對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鄧世昌英勇抗擊日本艦隊的突出,等等。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一時期最終形成,這在以往的教學中一直作為重點進行講授,但講授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水平,本學習主題中更注重的是從中外民族矛盾的沖突著眼,強調列強侵略所造成的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而非社會性質的演變問題,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易于理解和把握。

在這一學習主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在能力方面應該能夠有明顯的歷史線索感,能夠結合地圖,講述《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并能夠對三個條約的異同進行簡單的對比分析,以此了解近代史上影響中國民族危機逐步加深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及其歷史發(fā)展的進程;要使學生理解,自鴉片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所面臨著的歷史任務之一就是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人民為此進行了前赴后繼、不屈不撓的奮斗,他們的斗爭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自強和崛起的推動力。

(二)近代化的起步

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外國列強的侵略帶給中國的后果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另一方面,它給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下長期高度發(fā)展同時又不易變化的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經濟和王朝政治以猛烈的沖擊,迫使中國社會逐步擺脫封建王朝的歷史發(fā)展模式,邁出自然經濟發(fā)展的軌道,向工業(yè)化、資本主義化的方向發(fā)展。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客觀現實,也是馬克思關于殖民主義雙重歷史使命的論斷內容。鴉片戰(zhàn)爭后,世界在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中國開始從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向資產主義邁進,這應該說是歷史的巨大進步。近代化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來講的。近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資本主義發(fā)生、發(fā)展和近代中國的先進分子追求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的歷程,這一過程與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過程相互伴隨,相互促進,有力地推動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步和社會發(fā)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歷史相比,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擠壓背景下,中國近代化的歷程顯得更為艱難和曲折,因此我們將這一過程稱之為“近代化的起步”。

由于近代中國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呈現出明顯的層層推進、急速深入的邏輯發(fā)展特征。它從洋務派為富國強兵、以圖自救而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yè)開始,經康梁維新派發(fā)動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繼而孫中山領導開創(chuàng)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到新文化運動掀起對封建思想文化批判的思想解放運動,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腳步急促而悲壯,一刻也未曾停留。在這一學習主題的內容標準中,屬于運用層次要求的比重相對較大,教師應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近代中國先進分子對救國之路上下求索的艱辛歷程,知道他們從事的主要活動,認識辛亥革命前后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變化的風云跌宕時期,同時更要引導學生學習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或就個人與歷史發(fā)展的關系展開討論。如本學習主題之三“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條內容標準中,須先明確三項內容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遞進關系: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武昌起義是作為一般了解層次要求提出來的,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作為運用層次要求提出來的,但如果對前兩方面的史實一無所知,那么探討也將成為缺乏史實支撐的無源之水。同時,對于如何開展探討,必須明確一個基本觀念,即應通過學生自己的探討過程來形成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認識,教師主要擔負引導和參謀的作用,而不是讓學生順著教師給定的思路和結論來展開,使學生的討論成為既定結論的注釋而已。探討的落腳點在辛亥革命推動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上,而探討的方法、角度、途徑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

總之,作為一個有較新立意的學習主題,在“近代化的起步”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的高度來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學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做貢獻的責任感與自覺性。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從開端到發(fā)展再到興盛起來,有著一個艱難的過程。它并不是簡單的直線式的從中國共產黨誕生、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涌動、國共兩黨的合作與破裂,到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掀起土地革命的風暴,一直到中國工農紅軍在極其危難的長征途中,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中國共產黨在經過無數次的挫折之后,獨立自主地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靶旅裰髦髁x革命的興起”這一學習主題力圖反映的就是中國革命這種艱難的歷程。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程中,一般都用三至四個單元、三十多個知識點的容量反映這一段歷史內容,此次在設置學習主題時,我們將相關的內容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盡量使學生通過對幾個重要歷史事件的把握,來了解這一歷史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使學生了解中國革命從五四運動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歷史概念,許多學生存在著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歷史史實來理解這一概念,而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死記硬背幾條結論。其次,在這一主題的學習中,使應注意充分發(fā)掘相關的課程資源,如影視資料、文藝作品、歷史紀念館、語文課本內容等,這些資源既可以作為教師教學的參考資料,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使學生對歷史資料的豐富性、多樣性有所了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水平。第三,通過這一主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五四精神、對中國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和不畏困難、為理想奮斗的堅強意志。

(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

抗日戰(zhàn)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打破了近代中國在抵抗外國武裝侵略作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敗的向例,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因此,它作為一個學習主題,在中國近代歷史學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它作為一個學習主題,在內容標準的選取上,也有著明顯的特點:第一,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上遭到的一次最大規(guī)模的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它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嚴重危險。在這生死存亡關頭,中國社會各階級、各政治派別都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戰(zhàn)的洪流中。這是中國人民為爭取生存和解放而進行的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突出這場戰(zhàn)爭的民族性、全民性,是我們確定這一學習主題為“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而非單純以“抗日戰(zhàn)爭”相稱的立意,同時它也成為選取內容標準時的一個基本思路。依據這一思路,我們對原來初中課程內容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刪減了原來教學內容中反映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斗爭的知識點,突出了反映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和共產黨敵后戰(zhàn)場的內容,從而使主題線索更為簡潔鮮明。第二,將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納入學習主題之中,以反映在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侵略戰(zhàn)爭、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從局部抗戰(zhàn)逐步走向全民族抗戰(zhàn)的過程,這既是學習主題的內在要求,也有助于學生對這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反侵略戰(zhàn)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本學習主題的內容相對較多,但歷史發(fā)展主線也相對清晰,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如相關的影視圖片資料、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遺跡和抗日救亡歌曲等來開展教學,使學生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探究活動,增強對抗日戰(zhàn)爭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的解放戰(zhàn)爭的理解??谷諔?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從世界的而不是局部的、聯(lián)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角度來觀察這場戰(zhàn)爭,不斷開闊學習視野;要注意結合與抗日戰(zhàn)爭相關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展學習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歷史探究活動的親身參與中逐步加深對歷史與現實關系的理解,學習從歷史的角度、用歷史的眼光來觀察和分析現實問題,不斷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五)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人民解放戰(zhàn)爭是關系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決戰(zhàn),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迅速走向勝利的階段。與中國近代史的其他幾個學習主題相比,這一學習主題所涉及的時間較短,線索也較為簡單。從內容標準的要求來講:第一,對于重慶談判這個具體的知識點,教師應通過一些具體的史實,使學生了解抗戰(zhàn)勝利后的中國局勢,認識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zhàn)、專制獨裁的本質,理解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巨大努力;第二,人民解放軍從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的過程,內容標準選取的是中共中央轉戰(zhàn)陜北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這樣兩個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應,使學生對解放戰(zhàn)爭各戰(zhàn)場有一個全局性的了解;第三,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和渡江戰(zhàn)役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著名戰(zhàn)例,其勝利的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戰(zhàn)略決策的及時、果斷和戰(zhàn)爭指揮藝術的嫻熟靈活等因素,也與解放區(qū)和國統(tǒng)區(qū)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重角度來了解和探討這些因素及其作用。

這一學習主題中涉及戰(zhàn)役的內容較多,教師應結合教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和自覺運用地圖學習歷史、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觀概念;要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

(六)經濟和社會生活

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程中,近代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尤其是社會生活領域,無論是教學大綱還是教科書都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與國外的歷史課程相比,我們的歷史課程內容更注意的是歷史框架的粗線條勾勒,而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等方面的變遷卻鮮有反映。這無形中更加劇了學生對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時空距離感。事實上,生產力的發(fā)展固然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但其最終的呈現方式還是體現在社會生活層面的不斷進步上。中國近代是一個急劇變動的時期,它反映在政治上,是一系列政治變革的此伏彼起;反映在經濟上,是新的經濟因素——資本主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反映在社會生活方面,是人們在外來的生活觀念的沖擊下,不斷求新求變,一系列新鮮事物不斷出現。近代中國社會結構經歷了從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逐步轉型的過程,而經濟和社會生活作為社會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自然應該成為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學習主題。

學習主題確定之后,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內容標準的選擇;第一,張謇作為一位清末的科舉狀元,能勇于退出官場轉而興辦實業(yè),既是其實業(yè)救國、振興民族經濟的愛國心使然,也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可以說,張謇的這種變化在當時的中國具有典型的時代意義,其創(chuàng)辦實業(yè)的經歷又成為近代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的一個縮影。第二,新式交通工具和娛樂方式的興起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影響至遠且巨,而近代中國社會在這兩方面的變化尤以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最具代表性。第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大眾傳媒不僅在歷次政治變革中肩負著輿論宣傳的重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申報》和商務印書館在這方面可謂別具特色。第四,在近代中國,剪發(fā)辮、易服飾、改稱呼,不僅是社會變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時更因其時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義。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變遷的輪廓。

在這一學習主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并通過多種途徑,加深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認識和感受,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感;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就其感興趣的社會生活現象開展歷史探究,培養(yǎng)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七)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是1999年版和2000年版初中歷史教學大綱中已有的內容,《標準》對相關內容的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學大綱基本上是按照歷史分期,在“清朝后期的文化”“民國時期的文化”的專題下,列出了“科學技術”“進步思想家”“教育”“文學和藝術”等幾個標題,內容流于籠統(tǒng)和蕪雜。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則是將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對涉及的歷史內容進行了具體細化。第二,教學大綱基本上不曾涉及具體的知識點(其中2000年版的教學大綱在清朝后期“科學技術”和“進步的思想家”的標題下列出了具體人物),而《標準》則將歷史基礎知識教育落在了具體的知識點上,如“以科舉制度的廢除和京師大學堂的開辦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發(fā)端的主要史實”等。這使得以學生為對象的內容標準在課程容量上有了大幅減少,在操作層面上也更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文化是時代變革的先聲和反映,科學技術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它們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歷史課程中,雖然設有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方面的專題,但往往因與歷史發(fā)展過程脫節(jié)而變成了專門史的內容,其內容也因之處于被忽視的地位。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必須注意將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與歷史發(fā)展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了解歷史背景和進程的基礎上理解科學技術、思想文化與社會變遷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意識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玖玖爱在线视频精品79,久久久AV波多野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福利,在线一区视频二区三区